北京“设计之都”重点课题成功指导项目落地
城市更新是提升北京全球竞争力的引擎。北京市政府通过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同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大城市病”;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其中,丁奇所立项的北京市科委“设计之都”重点课题:《北京城市空间与建筑品质提升系统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在实际规划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
该课题经研究指出改造需尊重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修复,符合传统规则和布局,重视胡同文化保护,着重历史文化基因的刻画;精准把控街道生活尺度,进行符合街道文化艺术的传统建筑的修缮、翻建、改建;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形态特征等,使老城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着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细节打造,提高公众文化认同感,营造城市文化景观节点等等。
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通过落实以上的指导建议,重新规范设置了停车泊位,适当设置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这一举措不仅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使街区停车乱、行车难的交通顽疾得以解决,还让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亮出本来面目,勾勒出一条多元交融、庄重沉稳、健康漫步大街。83处历史风貌建筑“卸”下灰浆,还原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项目位于西城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在课题中,丁奇对建筑配饰、历史景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比如在严格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配合历史景观打造新街景来营造人民生活空间的幸福感、提高公众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此次杨梅竹斜街的改造践行此原则,从杂院公共空间营造开始,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这种以花草种植为主旨的社会中间组织,重构胡同中人际关系的连接纽带,该指导建议使当地居民从“不安”到“安住”,增加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依据本课题《北京城市空间与建筑品质提升系统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的指导原则,西安门大街、杨梅竹斜街的成功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强化了首都城市的风貌特色,还为学术研究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励建筑学者们不断开拓创新出好的设计理念。(文/侯杰)